推广 热搜: 全程机械化  深松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玉米收割机  2016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衡阳县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日期:2021-11-04     作者:湖南省衡阳县农业农村局 肖永香    
核心提示:衡阳县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机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20年,全县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79.17%,其中机耕达到97.83%、机插达40.05%、机收达93.41%,比2017年末综合机械化率提高4.76个百分点,其中耕、种、收分别提高1.02个百分点、11.08个百分点、3.41个百分点。全县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5.48%,其中机耕达到92.6%、机播26.52%、机收68.28%,比2017年末综合机械化率提高4.57个百分点,其中耕、种、收分别提高2.21个百分点、7.84个百
       现代农业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科技保障,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装备现代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县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全县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衡阳县农业农村局组成调研组,到乡镇及相关单位围绕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助力乡村振兴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电话咨询等形式,广泛听取和征求意见建议,了解了全县农业装备的基本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农业装备现状

(一)农业装备基本情况

1、农业装备结构逐步优化。

衡阳县是全省农业大县,也是农机大县。紧抓中央、省、市农机购置以及县购机累加等有关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落实省农机推广服务“331”机制,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促进全县农机总量的快速增长和装备结构的优化。截至2020年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3.68万千瓦,农业机械拥有量19.81万台套,比2017年末增长7.82%。先进高效的农业机械推广成效显著,增长幅度较大。其中主要用于粮油生产的大中型拖拉机1724台、旋耕机2521台、收获机械1967台、无人植保飞机129台、水稻插(抛)秧机699台、烘干机136台,小型耕整机39693台,排灌机械46321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9595台;水产机械1514台,畜牧机械900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105台,轨道运输机20台,茶叶加工机械18台,保鲜储藏设备97台,设施大棚20万余平方米(连栋钢架大棚7万平方米,简易大棚13万平方米),北斗终端117套。抛秧机、轨道运输机、茶叶加工、钢架大棚、保鲜储藏设备、设施畜禽、设施水产等新式农业机械从无到有,全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2、农机作业水平逐步提高。

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机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20年,全县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79.17%,其中机耕达到97.83%、机插达40.05%、机收达93.41%,比2017年末综合机械化率提高4.76个百分点,其中耕、种、收分别提高1.02个百分点、11.08个百分点、3.41个百分点。全县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5.48%,其中机耕达到92.6%、机播26.52%、机收68.28%,比2017年末综合机械化率提高4.57个百分点,其中耕、种、收分别提高2.21个百分点、7.84个百分点、4.46个百分点。水稻机插秧、油菜机直播等短板环节快速弥补,烟叶、玉米、水果等经济作物、林牧、水产等养殖生产机械化水平也取得了新进展。

3、农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农机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全县不断扶持建设“农机为三农服务”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综合服务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县发展农机专业户8039户、注册登记农机专业合作社87家,其中创市示范农机合作社17家,省现代农机合作社42家,省示范农机合作社5家,省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家,全国示范农机合作社4家。二是农机服务能力快速提升。近年来,我县现代农机合作社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最具活力、最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农机资产100万元以上的农机合作社40余家,农机资产1000万以上的农机合作社1家。据统计,全县农机社会化服务覆盖了全县20多个乡镇,辐射带动农机户8千余户,目前,我县农机作业已经向种、养、加及产前、产中、产后延伸,而且农产品加工、运输、畜牧、渔业、林果业、农田基本建设、设施农业等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机械化作业。三是农机销售、维修、报废拆解等服务体系健全。农机销售、维修商家和报废拆解企业共65个,从业人员300余人,三年销售各类机具3889台(套),销售额达1亿元,维修农业机械2万多台,报废拆解农机70台。目前全县农机经营服务已经延伸到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既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又产生了良好的经营效益。2020年全县农机总收入达6.32亿元,其中农业机械作业收入4.66亿元。

(二)突出亮点及主要作法

1、政府引导促农机科学发展。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引导农业机械科学发展,农业农村局多措并举,促进农业机械科学发展。一是加大工作考核力度。2018-2019年,县政府把农机列入全县26个乡镇(园区)年终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从2020年起,把农机工作列入全县26个乡镇(园区)乡村振兴考核范畴,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齐抓共管的良好农机发展氛围。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出台了《2020年粮食生产方案》、《2020年衡阳县农机购置县级累加补贴及县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示范点创建实施操作细则》,对高速插秧机、半喂入收割机、无人植保飞机、有序抛秧机、履带式旋耕机在中央定额补贴30%的基础上,县级再累加补贴10-20%实行定额补贴。建设12个县级农机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每个奖补10万元,2020年整合农业资金共需配套奖补资金658万元。2018-2020年县级配套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经费30万元,2018-2019年县级配套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资金180万元。三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三年来举行水稻机插(抛)、机收和油菜免耕直播、机收,自主选择品目微灌设备和简易保鲜储藏设备等农机作业示范演示15场次,3000余人现场观摩,促进了水稻插(抛)秧机、收割机、油菜直播机、微灌设备和简易保鲜储藏设备等多种先进高效农业机械推广。四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采取请进来、走下去的培训方式免费举办农机技术培训班,确保培训农户听得懂、兴趣高、学得会。三年来,举办机插育秧、农机维修、农机驾驶等技术培训班24期,培训学员2000余人,为全县农机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五是建立县级作业信息监管平台。2020年建立了农机作业监管服务平台,对大型农机具加装北斗终端设备,实行对农机具的作业状态、行驶轨迹、作业面积有效监管,为农机监管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依据。

2、争项争资促农机快速发展。

积极争取惠农政策项目,2018年以来,共争取中央、省、市级财政农机项目资金4374.488万元,其中中央、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633.788万元,省级农机其他项目资金656万元,市级农机资金84.7万元。为充分发挥农机项目资金对农机发展的拉动效应,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实施项目,确保了惠农政策项目资金不折不扣落实,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农机项目资金共补贴各类农机具3228台套,受益农户2124户,拉动全县近1.15亿元的农机购置投入,促进了全县农业机械快速发展。

3、市场导向促农机持续发展。

一是积极扶持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在政策、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加大对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机大户和合作组织开展耕地承包租赁经营、跨区作业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服务,不断提高作业服务水平、提升作业服务效益。二是积极探索农机发展新模式。鼓励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开展订单作业、代理育秧机插、“一条龙服务”等新的作业服务形式,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三是积极开展农机公益服务。农机部门组建农机维修服务小分队,每年春耕、“双抢”农忙时节以及防汛抗旱关键时期,及时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开展农机具、排灌机埠免费检修服务,确保农机具在关键时节的正常使用。三年来,组织技术人员维修农机具2万台套,组织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跨乡镇机耕作业12.8万亩、机收水稻36万亩,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保障了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我县的农业装备水平有了快速的提升,农业综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农业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农业装备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农业装备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水平不高

从装备结构看,小型机械较多、大中型机械少;低价低效机具较多、先进高效机具少;低端农机较多,智慧智能农机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 产中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据统计,全县耕整机、水泵、喷雾器、机动脱粒机、旋耕机等小型农机具占及各类动力机械总量的75%以上,插秧机、抛秧机和设施农业等设施设备短板急需补足,农业装备整体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各类主机及配套农具中超期服役的占40%以上。拖拉机亩耗油量平均上升0.2公升,功率平均下降15%,其安全性、经济性较差,亟待加强。从服务领域看,粮食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机械、设施农业机械、林果机械、畜牧机械和水产机械少;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种植业机械化水平高,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低。从区域发展上看,各乡镇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台源、渣江、三湖、西渡等地势平坦、农田基础设施好的乡镇农业装备水平高,综合机械化水平高,而金溪、溪江、关市、界牌等山区乡镇的装备发展速度缓慢,机械化程度低。在同一乡镇内各村之间发展也存在参差不齐。

(二)基础设施薄弱

我县地处丘陵山区,现有农田及果菜茶园不规则,自然分布落差大,目前全县农村田间机耕道及果菜茶园宜机化建设滞后,造成“有机无路走,有路路况差”,使得农业机械在田间和果菜茶园转移不方便,降低了机械使用效率,对农业装备的推广特别是大中型高效率农业装备推广造成极大的影响。全县现有机耕道每亩平均不足1米,与实际需要差距巨大。农机库棚、烘干场地等农业用地满足不了建设需要,“有机无处放” 的农机库棚建设滞后,目前多数拖拉机、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具露天停放,机械使用寿命缩短。“有水引不上”的农机抗旱排灌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水利灌溉河道沟渠水塘、动力排灌机埠多数都是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目前全县的大部分灌溉水渠、水塘都是多年没有清淤和维护,以致到处渗漏、淤堵并杂草丛生影响农田的正常灌溉。现有7.5KW以上的638座机埠中,因年久失修的机埠387座,其中完全失去灌溉功能的181座,需扩容增量的196座,正常发挥排灌功能的仅68座。

(三)农机效益不明显

一是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制约农机化发展。全县农作物种植未统一规划连片种植,农作物种植品种繁多。据调查,全县水稻种植品种多达十几种,“插花田”现象特别突出,由于作物收获季节差异,使机械田间转移不便,影响农机化作业。同时目前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使农民流转意愿不强,有的即使愿意流转也只肯签订短期合同,合作社即使流转了土地也难以实现长期规划,不利于农机效能的发挥。二是农业装备价格高质量差影响购买力。购机户反映,目前农业机械价格偏高,一些先进农机具普遍超过10万元以上,即使依靠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个体农户购买力仍有限,购机意愿不强,主要购机群体集中在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国产装备整体制造水平不高,产品质量欠佳,耐用性差,有部分品牌产品故障率高、作业效率不佳、安全环保性能差,基本靠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续命"。三是农机作业市场不规范。由于农业机械的增多,农业机械分布不平衡,在农业机械拥有量多的乡镇,各农机手为了抢占作业市场,纷纷采取降低作业价格和作业质量的竞争方式来达到占有作业市场的目的。同时,由于跨区作业的引进,外地收割机成群结队到本地进行跨区作业,以较低的作业价格抢占了部分作业市场,造成本县的农业机械没事做,购置的机械闲置时间长,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四是农用油价上涨农机手无燃油补贴。根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安排财政补贴。燃油补贴应当向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及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发放。而如今的农机燃油补贴是按土地面积以农资综合补贴的形式发放给农民,农机手作业并未享受到燃油补贴,大大提高了作业成本,降低了作业效益,严重挫伤了农户发展农机的积极性。

(四)思想观念待破除

一是多数农机手不是因地制宜选购适合本土的机械,而是从方便快捷出发,选购以最先的50马力轮式拖拉机发展到现在的120马力以上的轮式拖拉机进行耕整作业,造成农田的适机性越来越差。农田的耕作层被严重破坏,泥脚越来越深,滂泥田、冷浸田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后续的机插、机收作业,大大阻碍了后续作业机械特别是插秧机的推广应用。二是部分村组群众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只讲个人利益,把自己当作乡村振兴的旁观者、评论者,对主动参与当地经济发展无动于衷,如一些农户在农业设施项目中漫天要价,一些农户宁肯土地荒芜,也不肯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主体经营。

(五)人才队伍缺乏

一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人员缺乏。2019年县乡机构改革后,县级原农机监理人员全部转到农业执法大队,原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也转到乡镇执法队或其他部门,专门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人员大幅度减少。有的乡镇保留一个农机工作人员但业务又不熟,而有的乡镇仅一名农机人员又长期患病不能坚持工作。在原有的农机队伍中,人员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在人才梯队方面存在严重断层。现有人员中老龄化严重,而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更趋严重,60、70年代人员占全体人员80%以上,而90后人员寥寥无几。在现期如果不引进新鲜力量,逐步开展技术“传帮带”,未来农业机械技术力量缺失将会对全县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二是农机从业人员少且技术水平偏低。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动日趋活跃,大批有文化的青年、有能力先富起来的人员流向城镇,大量优秀人才通过考学输送出去,回到农村的几乎为“零”。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农业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目前全县农业机械使用者80%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操作技能、机械维修保养技能偏低。据调查,大部分从事农机具和农业设施的操作、管控人员没去参加统一的技能培训,只是在购机中仅靠经销商简单的示范以及自我实践摸索,操作中具有很大的盲动性和主观性。

(六)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但主要体现在对农民购机补贴中,而对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对重点关键农业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投入还是不足。主要表现:一是农机项目少。除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外,国家其他农机发展项目不但资金额度小,而且项目数量少。比如近三年重点推广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上级安排的项目资金不到10万元/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二是政策扶持少。要快速提升我县的农业装备水平,离不开政府政策层面的扶持,我县虽然出台了扶持措施,但财政支持能力有限,关键是缺少上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的农机作业补贴政策也没有到位,就是定下了的累加补贴资金,当年都迟迟到不了位,严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

三、推进装备现代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县政府要站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发展农业机械化重大意义的认识。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把推进农机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日程。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要把农机装备水平、综合作业水平、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水平、农机安全等指标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加强检查督促,强化目标管理,加快推进,确保实效。

(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把机耕道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和桥涵等附属设施,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设计规划、验收时要将农机纳入建设队伍,根据“宜机化”工作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在验收时要检查工程质量与宜机化设施是否达到要求。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推动农田地块小变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按照“宜机化”要求,加快果园、菜园、茶园和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小农水、粮油等国家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水渠和山坪塘机械化清淤与维修、果菜茶园水肥一体化、山地运输及养殖场的粪污处理等。加大农机库棚、农机抗旱排灌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投入力度,落实设施农业贯彻新发展理念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中,统筹合理布局农机具存放和维修、农产品初加工等农机作业服务配套设施用地,在年度农业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农机服务组织生产配套设施用地。

(三)提升装备发展水平。注重优化装备结构。结合我县丘陵山区的地貌特征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围绕粮食、油茶、茶叶、生猪、湘黄鸡、渔业、果蔬等农产品区域布局,在推进粮食作物生产机械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的同时,因地制宜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推动全县农业机械化跨越式发展。加快老旧农业机械的更新报废,改善配套比,提高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避免低水平重复购置、资源浪费和效益下降。发展智慧农业,促进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大数据、卫星定位物联网等等的信息技术来应用现代农机装备并推广以及使用。创造大田作物精准耕作、智慧养殖、园艺作物智能化生产等数字农业的基础条件,推进云农场建设、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与智能农机的有机融合。依托农机作业补助项目实施促进作业信息化监测全覆盖,加快推广应用远程作业调度、农机作业监测、机械故障诊断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农机作业效率与质量。

(四)探索社会服务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一是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模式发展,积极开展包括代耕、代理育插秧、代收等农机作业承包有偿服务,发挥机械高效作业优势,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贯彻关于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的“以奖代补”政策,促进农机合作组织加快发展,支持他们适度规模流转土地,组织区域化、标准化种植,引导农业机械化朝社会化服务和专业化生产方向发展,提高农机化发展的质量。

(五)加强人才培养。一是壮大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对农业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的在编在岗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根据清理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对空编严重的要及时补充,对乡镇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限期归位。二是充分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农业人员专业技能。县级以上农业农村部门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三是加强农机操作手、农机组织、农机户的培训。重点对农机手开展操作、机具保养、维修技能等培训,全面提高农机手使用农业机械、应用农业生产技术的基本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既精通农机驾驶、维修技术,懂农业、农艺技术的新型农机手。四是鼓励引导年轻人回乡就业,在政策范围内给予优惠政策。

(六)加大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上级农机化发展项目资金,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建议县级配套不低于5%的工作经费。二是争取政府加大对农业装备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农机办点示范、农机技术培训的工作需要。建议政府每年用于农业机械化及提升农业装备水平的投入不少于农业总投入的10%。三是加大机耕道路、农机库棚、农机抗旱排灌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四是加大对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和金融扶持,推动农机发展,实现“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对农机合作组织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又好又快发展。五是探索作业补贴新模式,给予关键环节机具的作业补贴,建议加大机插(抛)秧作业、履带式耕整机械的的作业补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帮助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140109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