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全程机械化  深松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玉米收割机  2016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关于统筹规划推进机耕道等建设机库棚建设等建议的答复

   日期:2016-07-06     来源: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核心提示:一、关于统筹规划推进机耕道建设;二、关于科学谋划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三、关于多措并举加大机库棚建设。
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475号建议的答复
农办议〔2016〕14号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政策保障不断强化,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发展成就巨大,为粮食连年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关于统筹规划推进机耕道建设

加强机耕道建设是提高农机作业通达程度、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必要措施,中央和各相关部门对此均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在相关规划中明确任务要求。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对实施土地平整和机耕道建设等工程、加快改善农机作业条件等作出了明确安排。201312月,《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发布,提出到2020年全国要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开展包括机耕道路在内的田间工程建设。二是切实加大资金投入。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等启动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项目,自实施以来,每年都安排中央投资100亿元左右,用于产粮大县农田土地平整、机耕道、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林网及土壤改良等工程建设。同时,国土资源、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也不断加大投入,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利用好各个渠道资金,切实加大包括机耕道在内的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三是加强建设标准研究制订。机耕道建设应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条件、作物种植模式、农业机械特点等做好建设标准制订工作。2012年,农业部发布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2012,提出了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为实施相关建设项目提供了依据。随着各项重大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全面实施,农村机耕道路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

二、关于科学谋划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农机维修业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和质量,是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为科学谋划农机维修网点建设问题,多年来,我部按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一方面鼓励支持引导农机企业加强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与有关部门的研究,通过支持农机合作社发展,积极推动改善农机维修设施设备条件,不断提高维修服务保障水平。

三、关于多措并举加大机库棚建设

加大农机具存放场所建设和改造力度,对改善农机具保养条件、提高机具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国土资源部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要求,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用地政策前提下,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农业专业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相互联合或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兴建农机库棚,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2014年,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明确规模化粮食生产所需的配套设施用地,其中包括大型农机具临时存放场所等用地,按设施农用地管理,有效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具存放设施用地问题。

下一步,我部将与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在规划编制、项目设计等方面统筹研究支持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在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农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机耕道、机具存放设施和农机维修设施设备建设任务和要求。二是切实加强相关政策项目顶层设计。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起草《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拟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指导意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将引导各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标准,不断充实和完善建设内容,鼓励在进行传统的土地平整、灌排渠系、机耕道、农田林网等建设基础上,因地制宜将晒场、机具库棚等配套 设施纳入相关项目建设内容。三是督促地方落实好有关政策项目。督促指导地方政府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要求,将机耕道、机库棚等农业机 械化基础设施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统筹利用好中央和地方安排的相关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指导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加强对农机合作 社成员的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促进提高其维修保养农机具的技术素质和管理合作社的能力。鼓励农机制造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农机维修保养和停放服务设施。 积极引导将相关项目建成后形成的资产及时移交新型经营主体使用、管理和管护,探索建立项目工程建设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帮助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140109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