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全程机械化  深松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玉米收割机  2016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陇南探索山地农业轨道运输机械化提质增效新路子

   日期:2023-09-27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农业农村部门补短板行动,甘肃省陇南市农机部门针对武都区、文县、康县等县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特色产业运输成本高的实际,积极探索山地特色产业运输新办法,在多方考察论证的基础上,主动协调引导当地党委、政府投入资金,试验引进山地轨道运输机,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油橄榄、核桃、中药材和农资等运输难的问题,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爬在山坡上的“小火车”。

一、山地轨道运输机建设情况

为破解农业机械化面对的山大沟深、土地零碎、交通不便这一难题,2021年,陇南市、武都区农机部门积极向省上争取资金,试验建成3条2800米山地单轨运输机,建成后,运行效果良好,社会反响强烈,得到市委领导的高度关注,深受合作社及农户的青睐。2022、2023年,市农机中心协调引导武都区、康县、文县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解决资金1182万元,大力推广单轨运输机建设,共铺设单轨双向山地轨道运输机106条66871米,覆盖33个乡镇65个村八个产业领域,项目的建成解决了中药材、油橄榄、花椒、食用菌、茶叶、板栗、马铃薯、魔芋、畜牧养殖山地运输难题。山地单轨运输机的成功引进,极大地方便了果农、药农和茶农,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业效益,制约山区农业机械化运输的“瓶颈”通过“微型化”“智能化”机械装备的试验、引进、示范被彻底突破。山区特色产业的运输环节从传统的“人背马驮”一步跨越到自动化、智能化时代,为群众利用山地创收增效提供了农机装备支撑。

武都区2021年至2023年,区委区政府及区农业农村局协调资金1060万元,在63个村建成97条60671米单轨双向山地轨道运输机,服务于中药材、花椒、油橄榄、茶叶等产业,解决了生产资料和建筑材料进场、生产机具转场、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部分高山村社利用山地轨道运输机附带运输生产、生活用水,同时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

康县满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中药材面积300余亩,板栗林高接换优400余亩,管护经营板栗1000余亩,兼种魔芋、马铃薯、食用菌等农产品,发展林区林下生态鸡养殖。该合作社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山林独特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式、多元化发展,打破运输制约瓶劲,破解林区修路破坏生态环境、成本高的难题,通过考察论证,因地制宜,自筹资金72万元,在万家河建成双向单轨5条4000米,购置运输车5辆,自筹资金建成山地单轨运输站棚,增设分流、转运、储藏等辅助设施,解决了产业园多元化发展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运输难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文县临江镇东风村是全县最早发展油橄榄的村社之一,也是油橄榄集中连片收益较好的栽植基地。目前,已发展油橄榄800亩,年采鲜果40吨以上。但该基地位于高半山,基地坡度大,肥料等生产资料、油橄榄运输难,生产成本高,制约油橄榄产业的高效发展。2022年,文县安排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0万元,围绕临江镇东风村油橄榄集中栽植区域,根据地势和运输难度,采取项目补、合作社投的方式,铺设山地单轨4条2100米,配套单轨运输车4台,单轨运输车驱动形式为自走式,结构形式为单轨双向,额定装载质量220公斤,最大爬坡45度。项目建成后,有效解决了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节约了劳动成本,提高了产业效益。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部门精心指导。陇南市位于秦巴山区,境内山大沟深、坡多川少,大部分农田位于半山高半山,山区农田坡度大,全市农田零星化碎片化、种植多元化现象十分普遍,受立地条件的制约和农机化基础欠账大的影响,短板和弱项十分明显,现代农机装备总动力不足,农机装备结构不配套不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发育迟缓,严重制约当地农业发展。对此,当地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为了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大计,结合摞荒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支持发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2022年,通过协调引导,全市各县区投入农业机械化建设的资金达到2729万元,其中康县1142.8万元,武都区548万元,文县327.67万元,宕昌县115万元。2023年上半年,全市引导县(区)支持农机化建设资金达到1484.1万元,其中文县630万元,武都区500万元,宕昌县250万元,康县94.1万元。2021至2023年,通过实施中央农机购置和应用补贴政策,通过现代农机补短板项目的实施,全市撬动社会资本用于农机化建设资金达到2.3亿元。通过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地方党委政府履行了支持农机化建设的法定支出义务,农机装备动力有了大幅提高,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机化的短板逐步得到补齐,2021年以来催生出了一批区域化农机服务组织、村级农机专业合作社、村级农机服务队等新型农机专业化组织和队伍,创出了一批农机化建设的典型案例,党委政府的重视为农机化工作创新增添了动力。

(三)因地制宜选点,科学规划实施。武都区、文县、康县山大沟深,产业分布集中在高半山,修路占地多、成本高、破坏生态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项目试验、实施过程中,市、县(区)农机部门邀请了轨道运输机生产厂家、省农机推广总站、甘肃省理工大学、甘肃省农业大学的专家,进行专业技术外援支持,在选点、设计、施工中强化科学指导,轨道铺设因地制宜,45度以下坡地得到合理利用,跨沟过壑破解了地势制约难题,修路占地多、成本高、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迎刃而解。

(三)宣传引导到位,群众积极配合。山地轨道运输机在陇南是新生事物,通过广泛宣传,效益比对后,深受群众的欢迎。围绕“政府引导、产业带动、企业投入、群众参与”和“增效、增收、增绿”的目标,坚持“运营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拓宽群众节本增收渠道,培育新的机械化创收增长点。项目的试验示范,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村级组织、农民专合组织和广大群众项目实施意愿十分强烈,土地占用、轨道过界、果树枝条处理等问题得到群众的支持,项目实施十分顺利。2023年陇南市通过申报,山地轨道运输机被省农业农村厅正式纳入中央农机购置和应用补贴目录,为全省推广山地轨道运输机争取到了政策支持。

(四)建立完善制度,科学管理运营。陇南市轨道运输机的试验推广,采用项目奖、合作社投、民办民管等多种方式,承建主体以村集体、农民专合组织为主。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投入机制,建立完善培训、使用、管护、运营、安全制度,以村集体为承载主体的,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坚持集体所有、集体管理、集体运营,资产使用收益归集体所有,除运行成本和维护费用外,壮大村级集体积累,服务惠及全村群众;以农民专合组织为承载主体的,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社员”的经营模式,坚持农民专合组织所有、专合组织管理、区域性运营,服务惠及专合组织成员,社会化服务于区域内其它群众;以个人为承载主体的,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社会化服务于区域内其它群众,实现效益最大化。普遍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社员管理规范、股金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坚持民主理财,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合理核算盈余分配。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通过引进推广山地轨道运输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山地农业运输难的问题,节约了劳动成本,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一)节约劳动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陇南市境内山大沟深,大部分土地特别是特色产业位于半山高半山,建设高标准农田修路成本高、施工难度大,生产资料、建设材料、畜牧养殖饲料的进场和农产品、畜牧产品、畜牧粪便的运输以人背畜驮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成本高,劳动效率低。通过引进山地单轨运输车,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难题,节约劳动成本达70%以上。

(二)施工简便快捷,保护了生态环境。山地轨道运输机的建设,施工简便快捷。从三县区山地单轨运输机施工上分析,大部分轨道从田梗、边坡上通过,跨沟过壑优势十分明显,规避了修建产业道路占地多、协调难、投入高、施工难和后期维护难、运行成本高等问题,规避了生态环境遭破坏的问题,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

(三)体制机制灵活,扩大了社会效益。打破了陇南山地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人背畜驮历史,创出了一条山区农业生产运输的新路子,破解了运输难题,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半山高半山土地开发利用率,拓宽了山地农业创新发展空间,为产业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文网址:http://www.amic.agri.cn/secondLevelPage/info/5/16719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帮助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14010918号